Sunday, July 31, 2016
三個時空 兩個巧合
上週看了幾部電影,
有新有舊,有影碟有進場,
有日本亦有荷里活。
《Babel(巴別塔)》,《挪威的森林(Norwegian Wood)》,
《比海還深(海よりもまだ深く)》。
然後發現它們其實有一些絲線脈絡聯繫著。
《巴別塔》跟《挪威的森林》都是2006和2010年都舊電影了,
最近才一口氣看只因為HMV買三張影碟港幣99的特價而選中這兩部,
而巧合地當中出現了同一位女角菊地凛子。
在《巴別塔》四個國家平行發展而串聯的故事中,
菊地凛子演一個聾啞高中生。
有口難言除了跟單親爸爸跟世界跟都市都難以溝通外,亦難以調情,
連找個喜歡的男人插入自己,
以填補長久以來累積的空虚,都不成功。
在《挪威的森林》裡,時代為1968年開始,
菊地凛子演剛滿廿歲的少女直子。
她跟木月,渡邊形影不離,
而木月跟她更是青梅竹馬,看似是完美的戀人。
木月的自殺後來解迷是因為直子的心理生理影響,
木月痛苦於一生都不能得到直子的肉體。
後來直子抑鬱幻聽,
而渡邊的愛注定不能成為代替品,
直子最後也自殺了。
兩個角色都有極相似的特質-
心理的缺失,造就苦痛的人生。
我以前根本沒聽過菊地凛子這特別的名字,
然後也就給她憂鬱的眼神,剛烈的輪廓,
特別的容貎吸引,記住了。
而《挪威的森林》的攝影好美好美。
看完《挪威的森林》才知道攝影師是李屏賓。
直覺上一直會把陳英雄跟候孝賢連線,
風格節奏好近似,有理由相信陳英雄受候孝賢的影響頗深,
而且陳亦自《夏天的滋味》開始找李屏賓攝影。
以前看過是枝裕和受訪紀錄知道理想的導演成就藍本為候孝賢。
其實我看過是枝裕和的電影不多,
早期有名的《下一站,天國!》,《橫山家之味》我都沒看過,
看資料知道他在1993年拍過影錄片《侯孝賢與楊德昌》,我也沒看過。
只由2009年的《空氣人型》開始,《誰調換了我的父親》,《海街日記》,
和剛看過的《比海還深》。
《橫山家之味》看片名,劇照跟劇情一定會令人聯想起小津安二郎,
多少也令人想起候孝賢-始終「師承一派」。
而真正感到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是從《海街日記》開始。
那豐富現實的對白,主人公們對生活不如意的安然接受,
像看小津電影時一樣,看著看著,是會跟著角色們一起微笑的。
是枝裕和少了小津那份深度,但平易近人,
感覺他現在安然發展出電影「職人」的醇厚味道。
於是上週看《比海還深》,感覺很享受。
然後我會找《橫山家之味》來看。
Thursday, June 9, 2016
Monday, April 11, 2016
香港的政治電影
熱潮漸退下,終於看了十年。
十年不是一部好電影,
但對香港人來說,一定是一部重要的電影。
以前在香港,似乎沒有「開宗明義」的政治電影這類別,
有的記得只如《笑傲江湖》系列對「朝廷」曲線影射中國政府,
或《表姐,你好嘢!》等調侃中港矛盾之類。
在我們印像中,政治電影好像只有在極權國家流行-
中國或近來流行的依朗政治電影,曲線左穿右插流暢自如;
又或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安保時期(如大島渚的《日本之夜與霧》)。
香港人一直沉醉在「安定,緊榮」這泡沫多年,
造就港人普遍的政治冷感,政治這詞似乎離我們好遠....
直至近兩年。
於是這兩年在香港看到很多本土的政治作品-
有藝術,音樂,短片,網站如雨後春荀,
十年是其中迴响最大的之一。
背景假設發生在香港的十年後,
當中五個「假如」都是我們最不想看到而又預期必然發生的現像。
有趣的是這些假如,本土香港人看,中國大陸人看,隔岸台灣人看,
甚至新加坡/馬來西亞華人看,
反應都應該會有很大差異,但又會感到不同程度的切身關係。
客觀上,這電影中的五個故事沙石非常多,
電影語言上是很不成熟的作品,
導者似乎都很急於「直白」表現自己的憂慮,
整部電影中很難找到亮點,
當中的一二算是《自焚者》「假紀錄」這型式頗有趣,
和《本地蛋》廖啟智的演出。
這就跟長期受壓政治的大陸和依朗如行雲的曲線相去甚遠。
十年是政治電影的嬰孩,肢羽成型的開始,
相信從此,政治電影會是香港電影的一門重要類別。
Sunday, November 30, 2014
請偷走設計!
讀原研哉的書,大部分作品都能帶給我大大小小的啟示。
"任何事情都有是設計"雖然不是他首先說的,但他身體力行,希望設計從生活小細節上以致改善生活,社會。在他過往舉辦過的集合不同界別的設計師的工作坊便可了解其理念(如haptic, ex-formation,等),集體下的創意令我大開眼界,所以通常有他的翻譯書刊發行我都會棒場。 除了這一本"請偷走海報"。
剛發行時有在書店隨意翻看,就知道是他舊的隨筆集合,也幾乎沒圖作相輔,新完全失去興趣。
兩周前剛好看到便宜的簡體版,於是就買了。沒想到一看就停不下,各小章大致是他過往案子所遇到的甜酸苦辣,也因為他每個案子都花費百份百精力,所以感受特別良多。而對我來說,除了參考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堅持外,最值借鏡是他對設計(其實是生活)持續的熱情和好奇。
Saturday, November 29, 2014
Friday, November 28, 2014
帶我去旅行
「那一明一滅,
拍電影的跟看電影的人都像去一個旅行,
一個是回程 一個剛起行。」
三年多前第一次看乘著光影旅行,
是在台北的一個公寓小房間,
深夜在手提電腦裡放著影碟看,
就給熒幕上的一明一滅吸引著,
感動著。
或者說,感動於李屏賓的敏感感性,
也教會我怎樣去觀察身邊景物,
感受它/他們。
昨夜第二次看,
同樣是夜深,
仍然為那充滿感情的一明一滅而深深感動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